在寫字樓、商場或醫院里,空調、照明、電梯等設備時刻消耗著大量能源。如何讓這些能耗看得見、管得住、降得下?萬林科技給出的答案,是通過一套建筑智慧能耗管理系統,讓建筑學會“自我感知”和“主動優化”。今天我們就用最直白的方式,揭開這項技術的面紗。
建筑能效監測技術核心在于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感知-傳輸-決策”鏈條:
末梢神經網:在配電室、空調主機、水泵、照明回路等關鍵位置安裝智能電表、水表、溫度/濕度傳感器,像神經末梢一樣實時采集電壓、電流、水量、溫度等原始數據 。
多協議兼容:對各類設備的廣泛接入之際,尤其是將眾多的老設備都能通過標準或定制的接口(如Modbus、BACnet等)接入數據,徹底打破了以往的設備之間的信息孤島,形成了一個統一的、互通的、可控的工業信息的基礎平臺。
采集到的數據通過有線網絡(光纖、以太網)或無線技術(4G/5G, LoRa)加密傳輸至云端數據中心,確保信息實時性和安全性,防止篡改 。
云端數據中心如同系統的大腦,運用高性能服務器對海量數據進行清洗、整合、存儲,剔除異常值,形成高質量數據庫 。
大屏可視化界面讓管理人員一目了然:哪層樓用電最多?空調是否在空轉?數據以動態圖表、地圖形式實時呈現,全局盡在掌握。
能耗監測與分析能力,是其建筑能耗優化系統的智慧核心,遠不止于展示數據:
異常火眼金睛:系統自動比對歷史數據和預設閾值。當某區域凌晨2點照明全開,或空調持續滿負荷運行卻無人,系統立刻觸發實時報警(短信/微信/郵件),精準定位浪費源頭。
設備健康評估:分析設備運行效率。如發現某臺水泵的電流異常波動,很可能就意味著其軸承的磨損日益加重,直接將能耗的“浪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預防性地進行維護,避免“帶病工作”而浪費了大量的能源。
多維度透視:按小時、日、周、月、年的趨勢性分析,對比不同樓層、不同功能區(如辦公區與數據中心等)的能耗強度的對比以及對空調、照明、動力設備等各個分項的能耗的拆解等都能對其所處的節能的整體形勢及其發展的趨勢都有更為深入的把握,從而更好的為其節能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預測未來用量:憑借對歷史的數據積累、結合對當下天氣的預報以及對日常的排班計劃的掌握等對AI的完善,對其內建的能耗預測的模型,能夠對未來幾天甚至幾周的能耗的高峰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從而為我們對提前調度和對應的采購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采用對所得的分析結果的深入挖掘手段,我們便能對用戶的用能習慣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為用戶提供出一份實用的、可直接執行的節能的建議報告。可將東區的空調的溫度在非高峰時段上調1°C左右,也能預計到月的能耗就能省X元的電費;同時3樓的會議室的照明也僅能達到不足30%,也就建議在這就加裝上感應的控制等都能做到相對的節能。
策略效果跟蹤:實施建議后,系統持續監測并量化節能效果,驗證措施有效性,形成“分析-優化-驗證”的持續改進閉環。
區別于傳統監測,建筑智慧能耗管理系統實現了質的飛躍:
有“大腦”的節能: 不僅僅是顯示數據,更能通過AI算法理解數據,診斷問題根源,并主動推薦優化策略,將事后管理變為事前預測和事中干預。
動態調優的“自動巡航”: 系統能根據環境變化(如光照變強、會議室人滿)自動微調設備運行參數(如調暗燈光、降低空調功率),如同為建筑安裝了“節能自動駕駛”模式。
設備協同作戰: 打破設備間壁壘。例如,當感應到會議室散會,系統可聯動關閉燈光、空調、投影儀,避免各自為政造成的浪費。
投入看得見回報: 通過精準定位浪費點和優化運行,系統已被驗證能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廠帶來15%-30% 的顯著節能效果,快速收回投資。
采用萬林科技的建筑能耗的全方位的“感知”和強大的云端的“智慧大腦”的支撐手段,才使得建筑的能耗由過去的模糊的估計,逐步走向了透明的數字化、智能的管理。依托于將能耗的監測與分析的“硬數據”直接轉化為可落地、可量化的節能行動與對應的成本的節約,讓每一分的能源的支出都更具有價值的意義。而這不僅僅是對建筑的技術升級,更是建筑業向綠色、低碳、高效的運營方向的必由之路,必將推動建筑業的又一輪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