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秋季的降溫,空調、空氣能等取暖的電器紛紛“起飛”卻又讓不少用戶的電費“蹭蹭”上漲了個不少。然而,很多人都持有一種誤解,只要把空調的品牌換成更好的、更貴的就能省電,其實真正的省電之道就藏在了末端的空調的改造中,通過對空調系統的優化就能在不降低我們對舒適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的降低能耗。以下5個必知技巧,幫你理清改造思路。
空調末端改造的核心是“源頭降耗”。設備的能效等級也直接決定了后續運行的耗電量,我國能效等級分為一至五級,一級能耗設備最省電。改造前需要先做評估原設備的能效:若為一級能耗機組,可重點優化系統匹配;若為三級及以上高能耗設備(如老款風機盤管),建議直接更換為一級能耗的末端機組(如新型變頻風機盤管、高效新風機組)。
以某酒店為例,將原有的三級能耗的定頻機組全部替換為一級能耗的變頻機組一舉使得單臺機組的年耗電量由原來的約1.2萬度降至9000度,達到了25%的能耗的降幅。對低能耗的設備的改造,綜合的能耗都可降低15%-20%,長期的使用都更為的劃算一些。
但是末端空調改造并不是“換設備”那么簡單,還需與建筑熱負荷精準匹配。
首先就是匹數匹配:要根據房間面積、密閉性選擇合適機組匹數(如15-20㎡選1匹,30-40㎡選2匹),避免“小馬拉大車”(匹數小需長時間高負荷運行,耗電劇增)或“大馬拉小車”(匹數大浪費能源)。
其次就是氣流的設計:傳統的改造常常是通過調節閥門控制風量,非常容易導致能量的浪費;優化方案是采用變風量(VAV)系統或全熱交換裝置,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動態的調整風量,提升能源利用率。像某商業綜合體改造后,能耗降低了30%,同時室溫波動從±3℃縮小至±1℃,舒適度顯著提升。
末端設備長期運行后,設備的濾網、翅片易積灰,會導致阻礙空氣的流通,降低換熱的效率。改造后我們需建立“定期維護+深度清潔”的機制:例如每半月清洗一次濾網(防止灰塵堵塞風道),每年請專業人員清理翅片(恢復換熱能力)。
通過將傳統空調人工調節方式,改為智能的自動調節系統手段,不僅能大幅的降低了空調的能耗。還通過安裝溫濕度傳感器、CO?傳感器對環境監測數據,通過系統自動的調節機組運行狀態:比如說夜間降低風速避免直吹,無人時調高溫度(建議28℃),同時根據人員密度動態調整出風量。某酒店改造后,智能控制使空調能耗降低25%,住客反饋“室溫始終舒服,電費卻少了”。
而空調的末端改造是需要專業的團隊了,它涉及到對復雜的管道、電路的調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選擇具備暖通設計資質、多年改造經驗的公司(如萬林科技),可避免施工不規范導致的漏風、能耗反彈等一系列問題。改造后還需驗收測試,要確保系統穩定運行,避免“改完更費電”的尷尬局面。像某高校改造中,因施工方沒有按規范操作導致管道漏風,改造后能耗反而增加了15%;所以說專業的事交給專業團隊,通過專業的改造后,系統運行穩定,能耗達標。
空調末端改造不是簡單“換設備”,而是從選型、匹配、維護到智能控制一系列的系統優化。掌握這5個技巧,既能降低日常電費,又能提升空調使用體驗,為家居或商業空間打造更舒適的節能環境。下次改造前,不妨對照這幾點規劃,讓空調“省電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