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去商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飯點人擠人時,空調要么吹得不夠涼(熱得直擦汗),要么吹得太猛(冷得裹外套)。傳統暖通系統就像“定時開關”:設定26℃就26℃,不管外面多曬、人多多少,溫度雷打不動。但商場是“動態空間”——上午人少清靜,中午午休人多爆滿,晚上散場后又逐漸稀疏,固定溫度根本跟不上需求。
這時候,暖通自控系統就成了商場的“溫度小管家”,它能像“讀心術”一樣感知商場里的人氣和環境,自動調整溫度。那它到底怎么做到“人多的時候更及時降溫”?咱們拆開聊聊。
要實現“按需調溫”,核心是讓系統“感知”兩個關鍵信息:有多少人(客流密度)和當前環境狀態(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萬林科技的暖通控制解決方案,正是圍繞這兩點,用“多傳感器+智能算法”讓系統從“被動調溫”升級為“主動預判”。
萬林科技的自控方案設計中,第一步是給商場裝“智能眼睛”——在入口、通道、熱門區域(如餐飲區、休息區)部署紅外傳感器、攝像頭(非隱私角度)、溫濕度傳感器,甚至二氧化碳傳感器。這些設備就像商場的“巡邏兵”,24小時收集數據:
紅外傳感器:數“人流量”,區分大人、小孩,避免把寵物或推嬰兒車的家長誤判為“空位”;
溫濕度傳感器:監測當前室溫、濕度,判斷是否需要降溫或升溫;
二氧化碳傳感器:人越多,呼吸越集中,二氧化碳濃度越高,系統會提前預警“需要加強通風”。
舉個例子:當餐飲區傳感器檢測到10分鐘內客流增長30%,同時溫度達到28℃(高于設定的26℃舒適線),系統會立刻判斷“該降溫了”。
有了數據還不夠,還得“聰明”地用數據。自控系統內置AI算法,能結合歷史數據(比如周末下午3點餐飲區最擠)和實時數據,動態調整策略:
動態分區控制:商場里的區域需求不同——休息區人少但需要溫暖,餐飲區人多又產熱,系統會給不同區域“單獨排期”。比如周末下午3點,餐飲區啟動“快速降溫模式”,10分鐘內把溫度從28℃降到25℃;而休息區保持24℃,避免過度制冷浪費能源;
提前預判降溫:系統不是“等熱了才降”,而是根據客流增長趨勢“預判”。比如檢測到入口處排隊人數增多(可能5分鐘后進入商場),系統會提前10分鐘啟動空調,讓降溫“跑”在需求前面;
節能不妥協:降溫不是“越低越好”。系統會根據人體舒適溫度范圍(20-26℃)動態調整,比如老人多的區域溫度偏上限(25℃),年輕人多的區域偏下限(24℃),既舒服又省電。
暖通控制解決方案,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經在多個商場落地驗證。以某中部城市大型購物中心為例:
降溫更及時:對溫度的精準調控,不僅能及時地降低了飯點的高溫環境(餐飲區的溫度常常會隨著客流的涌入而升高,甚至常常達30℃以上,使顧客感到“熱得不敢多吃”),還能將10分鐘的時間內把溫度穩定在25℃左右,讓顧客對我們餐飲的口味和服務都更有了新的感受,從而大大提升了顧客的滿意度50%以上
能耗更省心:系統根據客流動態調節空調功率,非高峰時段自動降低制冷量,高峰時段精準發力。數據顯示,該商場夏季空調能耗同比下降22%,一年節省電費超80萬元;
體驗更舒適:休息區不再“冷到打哆嗦”,餐飲區不再“熱得冒汗”,連帶孩子的家長都說:“現在帶孩子來商場,不用來回找空調出風口了。”
這就是暖通自動化解決的魅力——用技術把“被動服務”變成“主動懂你”,讓商場的溫度跟著“人氣”走,既舒服又省錢。
以前商場的空調是“按按鈕”的,現在是“會看人、會算數”的。萬林科技的暖通控制解決方案,通過多傳感器感知+AI算法優化,讓系統真正“讀懂”了商場的“人氣密碼”,人多的時候降溫更快、更精準,人少的時候節能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