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的價格持續上漲、碳減排的政策也在不斷的加碼下背景下,企業的建筑運營成本的控制就成為了企業的管理的核心議題。據住建部統計,我國既有建筑中60%以上未達到節能標準,而傳統能源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降本需求。建筑節能改造與能源費用托管的協同應用,正在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創新路徑。依托于對其的技術實施、商業模式構建、對相應風險與有效管理等三個方面的系統的對其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更深入的揭開其降本的內在的機理。
基于對高效的磁懸浮離心機組、變頻水泵等設備的替換與一系列的改造,某數據中心的PUE值從原有的1.8降至了1.3,年可節省電費超500萬元。通過智能的控制系統的介入,既能實現對設備的各個運行參數的自動調節,又能避免了大量的能源的浪費。
外墻保溫:采用石墨聚苯板等新材料,傳熱系數降低40%
遮陽系統:動態遮陽百葉結合光感調節,降低空調負荷25%
氣密性改造:減少冷熱空氣滲透,提升能源利用率
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與地源熱泵的組合應用,深圳某園區實現能源自給率35%,同時獲得政府補貼120萬元。
節能服務公司(ESCO)承擔全部改造投資,用戶以節省的能源費用按比例分成。某醫院項目采用20%收益分成模式,年節省能源支出280萬元。
從能源審計到智能運維提供一站式服務,某商業綜合體通過托管實現:
能耗監測系統實時預警
設備預防性維護降低故障率
碳資產開發創造額外收益
托管合同通常包含技術升級條款,確保設備始終處于行業先進水平。某寫字樓托管期內完成3次系統升級,累計節能率提升至42%。
建筑節能改造與能源費用托管形成技術+金融+服務的三維降本體系:
短期策略:優先實施照明系統改造和智能控制,投資回收期短于2年
中期規劃:采用托管模式推進中央空調系統改造,規避技術風險
長期布局:結合碳交易市場開發綜合能源項目
建議企業搭建能源管理數字化平臺,借助該平臺開展動態監測工作,對能源使用狀況進行實時追蹤。通過持續分析與調整,不斷優化節能成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隨電力市場的逐步深化,這兩種模式的協同效應也將更加的顯著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