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智慧的不斷迭代,傳統的暖通系統也逐漸被淘汰,其依賴人工的巡檢與經驗的調控也漸漸暴露出了三大核心的困境:能耗的居高不下就直接體現了空調系統對環境的“無腦”過度的制冷或制熱的狀態;同時由于設備的分散導致了故障的響應滯后,針對的能源的浪費也就難以被追溯;而更為令人頭疼的是由于溫濕度的不斷的波動就直接的影響了人員的舒適度,進而也就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據統計傳統的暖通系統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30%-40%,而人工調控的精準度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能源浪費。
借助對暖通領域的深入痛點的調研和挖掘,將傳統的暖通管理模式徹底地以物聯網的感知層、AI的決策層、云端的執行層等先進的技術架構為基礎,展開了全新的暖通自控系統的推出。通過高精度的實時感知室內外的各類環境參數(如溫濕度、CO?濃度等)以及對室內的人員密度的動態監測,對機器的運行策略做出隨機的、根據機器的歷史運行數據的動態的優化從而實現了室內的最優的環境的調節。以空調的“人為之智能”為例,如可根據實時的室內外溫差自動切換節能模式,避免了空轉的浪費;如在照明的環節中,通過人體的感應與光的照度的聯動的控制就可實現“人來燈亮、人走燈滅”的智能場景等。
解決方案不僅覆蓋單點設備控制,更通過中央控制系統構建全局優化模型。例如某大型商場的改造項目中,系統通過分析各區域人流規律與天氣數據,提前調節空調預冷/預熱狀態,使整體能耗降低28%,顯著提升能效比。
1. 動態感知與預測性調控
搭載的物聯網傳感器可每秒鐘采集上千組環境數據,結合歷史能耗數據庫建立預測模型。對工業園區的生產車間的實時的溫濕度的預判,系統可提前將冷凍機組的啟停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避免了因頻繁的啟停造成的能源的不必要的損耗。
2. 分布式控制架構
區別于傳統集中式控制,采用區域化分布式部署。每個樓層或功能區配置獨立控制單元,既保證指令傳輸延遲低于50ms,又通過本地化決策減少中央系統負載。
3. 節能算法的迭代優化
基于對深度學習的控制模型的不斷的優化參數的調整,如在辦公場所的就能根據員工的考勤數據動態地將夜間的空調的運行時段與將來光伏的發電的功率的預測相結合,實現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高效的能源的循環利用。
在杭州某金融中心改造項目中,萬林暖通自控系統上線后取得顯著成效:
能耗對比:夏季空調電費下降34%,冬季采暖能耗減少27%;
運維效率:設備故障率降低45%,遠程診斷系統提前90%預警潛在故障;
環境質量:室內PM2.5濃度穩定在35μg/m3以下,噪音水平下降8分貝。
更值得關注的是,系統通過能源管理平臺生成的多維分析報告,幫助客戶發現隱藏的節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