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現代建筑的“錦上添花”卻正是其對空調的精細化管理,使其不僅能實現節能降本的作用。其應用場景主要覆蓋三類:
第一類是公共建筑(如學校、政府機關辦公樓)。這類場景的人員流動相對較大、空調使用時間長,精細化管理可以通過能耗數據監測,精準定位高耗能時段(如非辦公時間的空置時段),有效避免“無人使用時空調仍在運行”導致的浪費,同時為節能政策落實(如《“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要求)提供數據支撐。
第二類是住宅、商務寫字樓及商業綜合體。在寫字樓都是多租戶運營,傳統“按面積平攤”計費易引發租戶爭議(如某租戶因空調使用多卻分攤少而投訴);商業綜合體需平衡用戶體驗與能耗成本(如商場夏季高溫時,若空調溫度過高會增加能耗,過低則影響顧客停留)。精細化控制能耗“按使用時長+設備的狀態”這樣的細致的分攤(如以室內機的運行時長來決定對應的用電的分攤等),既能更好地體現出對不同區域的公平性,又能更好地針對性地對高耗能的區、部位的用電進行優化。
第三類是工業企業與工廠。工廠的空調常伴隨生產設備運行(如精密車間需恒溫環境),精細化管理可結合設備負荷、生產周期等數據,動態調整空調運行的頻率(如夜間低負荷時降低制冷量),避免“大馬拉小車”的能源浪費,同時為設備的維護(如壓縮機異常耗電預警)提供依據。
盡管中央空調精細化管理需求迫切,但實際落地中仍存在三大阻礙:
其一,數據采集“碎片化”。傳統系統多依賴單一儀表(如電表)計量總能耗,無法區分不同區域、設備的用時與能耗差異(如某空調機組待機時的隱性損耗常被忽略),導致“粗放式”管理難以定位具體節能點。
其二,多品牌設備“對接難”。商業建筑中,空調品牌混雜(如格力、美的、大金等),不同品牌設備的通信協議不統一,老舊項目改造時需逐一適配,部署成本高、周期長,限制了精細化管理的技術落地。
其三,分析應用“滯后性”。多數系統僅記錄能耗數據,缺乏實時監測與智能分析功能(如無法識別“某臺空調因濾網堵塞導致能耗異常升高”),運維人員需人工排查故障,效率低且易延誤節能時機。
依托于對上述的“痛點”的有效破解,才可構建起從“數據的采集”到“精準的分析”再到“智能的應用”的全鏈路的能耗數據的管理體系,事實上,如萬林科技等企業的技術實踐也已初步的將這一路徑的可行性驗證了出來。
但唯有“全量、精準”的能耗數據才是精細的管理的基礎。系統需配置三類計量設備:一類儀表(水表、電表直接計量總能耗)、二類儀器(采集分項能耗數據,如空調機組、末端設備的用電量)、具備控制功能的二類儀器(如組合式空調計費儀,集成溫度傳感器、流量計,實現制冷/熱能耗的秒級計量)。通過多源數據的融合,可以完整呈現“設備運行狀態-能耗分布-環境參數”的關聯信息。
通過對數據的“用時當量+全工況的能耗”兩個方面的雙維的精細的分攤,才能更好的實現對其的利用和管理。例如某寫字樓多臺設備同時管理中,室內機A運行3小時、室內機B運行1小時,總能耗按運行時長比例分攤(A占75%、B占25%);同時總電量需拆分為“運行耗電”(設備實際做功)與“待機損耗”(如機組停機時的待機耗電),避免了“只算大頭、忽略小頭”的誤差。這種分析邏輯既能符合“誰用能多、誰擔成本”的公平原則,又能精準定位高耗能環節(如待機損耗異常的設備)。
精細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降本增效”。通過能耗數據分析,系統可延伸出三大功能:
遠程控制:用戶可通過手機端實時關閉未關空調、限制非辦公時段溫度,減少無效能耗;
能效預警:當某臺設備的能耗超過了閾值(如壓縮機電流異常升高),系統自動報警并推送維護建議,避免故障擴大;
策略優化:結合天氣、人流等等外部數據(如夏季暴雨前濕度高,可降低新風比例),預判空調負荷,聯動光伏、儲能系統調整用電成本。
憑借對中央空調的精細化管理所得的能耗的數據的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我們不僅僅簡單的從技術的層面上對其進行了升級,更重要的就是通過對數據的精準的把握,實現了“精準的計量、公平的分攤、主動的節能”的閉環式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了空調的運行效率和利用率。萬林科技技術實踐表明,只要解決數據采集碎片化、多品牌對接難、分析滯后等問題,空調系統完全可以從“高能耗設備”轉變為“可量化、可優化、可增值”的能效資產,為建筑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