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推動下,建筑能耗占全球碳排放的40%以上,降低建筑能耗已成為節能減碳的核心戰場。而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正是這場“節能革命”的“眼睛”和“大腦”——它不僅能實時“看清”建筑能耗的“流水賬”,更能通過智能分析給出“優化藥方”。本文結合萬林科技的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拆解其關鍵監測內容與優化策略,帶你看懂這項技術如何讓建筑更“聰明”。
這是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監測以下幾類能耗:
電力消耗:包括照明、空調、電梯、辦公設備等;
燃氣/燃料使用:用于供暖、熱水供應等;
水耗:包括生活用水、冷卻塔補水、綠化灌溉等;
冷熱負荷:反映空調系統運行效率;
可再生能源使用:如太陽能光伏、風能、地熱能等。
采集方式:對智能電表、水表的智能化管理以及對各類的氣體的流量計、溫濕度的傳感器等的多維的數據的采集手段,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全方位的、多維度的數據的采集。
對建筑內主要用能設備進行運行狀態監測,以評估其能耗效率:
中央空調系統:監測壓縮機運行時間、風機轉速、制冷劑壓力;
照明系統:分析開關頻率、照度水平、使用時段;
電梯系統:監測運行次數、待機能耗;
熱水系統:監測加熱時間、水溫變化;
新風系統:監測通風量、空氣品質參數(如CO?濃度)。
目的:識別高耗能設備、異常運行狀態,為節能改造提供依據。
建筑內外環境對能耗有直接影響,系統需監測如下參數:
室內溫濕度:影響空調負荷;
室外氣象數據: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太陽輻射;
空氣質量:CO?濃度、PM2.5指數等;
光照強度:用于智能照明控制。
憑借對環境數據與能耗的深度融合,我們就可以對建筑的能耗做出更加準確的預測,從而實現對其的智能化的調度,有效的降低了能耗的浪費。
為深入分析能耗結構,系統需實現“分類+分項”計量:
按用途分類:辦公、公共區域、設備間等;
按系統分項:空調、照明、動力、給排水等;
按樓層或區域劃分:便于定位高耗能區域;
按時間維度劃分:日、周、月、年能耗趨勢分析。
通過對能耗的精細化的監控和分析,我們不僅能及時地發現管理者的工作中存在的能耗的異常,而且也能為管理者提供了制定相應的精細的節能策略的依據。
但作為一套高效的智能決策系統,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應該是對復雜的數據具有十分強的處理與展示的能力。
實時數據看板:展示當前能耗、設備運行狀態;
歷史數據對比:同比、環比分析能耗變化;
能耗排行榜:按區域、設備、時間維度排名;
異常報警機制:當能耗超出設定閾值時自動預警;
節能潛力評估:結合數據分析提出節能改進建議。
技術支撐:采用對大數據的深入分析、充分的利用云計算的優勢以及對BI的精巧的可視化工具的運。
引入IoT(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互聯與數據自動采集;
采用邊緣計算技術,實現本地數據處理與快速響應;
采用打造統一的數據平臺手段,有效的將多源的異構的數據資源整合起來,進而大大提升了數據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目標:實現“感知—分析—控制”閉環管理,提高系統智能化水平。
制定能耗基準與定額管理制度;
引入績效評估機制,將能耗指標納入運營考核;
通過分區、分時、分設備管理,減少無效能耗;
利用歷史數據建立用能模型,預測未來能耗趨勢。
建議:設立“能耗管理員”崗位,推動節能制度落地。
應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歷史能耗數據建模,預測能耗變化;
利用模式識別技術識別能耗異常行為;
實施動態調控策略,如基于天氣預報的空調預冷/預熱;
構建AI驅動的節能控制系統,實現自動化節能調度。
優勢:憑借其獨特的優點,我們不僅能將系統的響應速度大大地提升了,而且對系統的能量的利用也更趨合理,節能的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監測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效率;
集成儲能系統(如鋰電池),實現能源調峰;
通過能源管理系統(EMS)協調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使用;
支持“碳中和”目標,助力綠色建筑認證(如LEED、BREEAM)。
前景:形成“源—網—荷—儲”協同運行的低碳建筑能源系統。
通過APP、電子看板等方式向用戶展示實時能耗;
建立節能激勵機制,如能耗積分、綠色辦公評比;
開展節能知識宣傳,提升用戶節能意識;
鼓勵用戶參與節能管理,如設置節能建議反饋機制。
意義:人機協同,形成全員節能文化,是實現長期節能的關鍵。
以其不僅具有先進的技術平臺的同時,也更深刻地為我們實現了“綠色的建筑”“智慧的建筑”的重要的工具。借助對其監控的內容的全面覆蓋加上對優化策略的系統的實施不僅能有效的提升了建筑的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從根本上降低了建筑的運營成本,推動了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同時,建筑的能耗監測系統也將從“智能”向“更智能”從“精準”向“更精準”從“被動”向“更自主”等方向不斷的發展,開創了建筑能耗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