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的逐步落地背景下,各大公共機構、商業建筑的中央空調節能改造也成了降低能耗的關鍵舉措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模式通過市場化機制,將節能收益與改造成本綁定,為企業提供“零投入、高回報”的解決方案。但合作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項目效益與風險分配。通過客戶視角對中央空調節能改造從而對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邏輯與模式選擇都做了深入的剖析。
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質是“以節能收益支付改造成本”。節能服務公司(ESCO)全額投資改造,通過分享節能收益回收投資,合同期滿后設備無償移交業主。這種模式解決了業主資金短缺、技術不足的痛點,尤其適合財政預算有限的公共機構。以某大廈改造為例,通過物聯網智控系統與高效水泵替換,系統年節電率達21.62%,實現“移峰填谷”的電網優化效果。
效益分享型:業主與ESCO按比例分享節能收益,風險共擔。例如信陽市行政中心改造中,ESCO承擔設備投資與運維風險,業主僅需配合施工驗收。
節能量保證型:ESCO承諾最低節能率,未達標則補償差額。該模式適合對節能效果要求嚴格的業主,但需明確測量方法與違約責任。
室內工程(如風盤、管道)通常由業主投資,資產歸業主所有;室外工程(如主機、管網)多由ESCO投資,合同期內ESCO享有收益權,期滿后移交業主。例如某住宅項目采用130-150元/㎡的分攤標準,平衡雙方權益。
老舊系統改造需優先解決“定流量”運行導致的低效問題。通過EMCO07系統的動態水量調節,有效的將空調負荷與末端的需求相匹配,從而使得過渡季節的能耗都得到了很大的降低。
新建項目可集成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監控與參數優化,提升運維效率。
新鄉市機關事務中心通過“能源審計-項目立項-標書制定-風險防范”四環節,引入社會資金1400萬元,形成1500噸標煤的節能能力,合同期滿后政府與企業均獲利超500萬元。該模式緩解了財政壓力,同時確保了技術可靠性。
商業項目可參考“業主投資基礎工程+ESCO投資核心設備”的模式。例如某商場業主承擔室內風盤安裝,ESCO負責主機與智控系統,投資比例固定為150元/㎡(商業)與130元/㎡(住宅),避免后期調整爭議。
驗收標準需量化,如信陽市項目要求“制冷制熱效果不下降”,并設置7天驗收期,逾期視為合格。
質保期應覆蓋關鍵設備,如水泵與智控系統至少5年,因質量故障導致的維修由ESCO免費承擔。
基于對模式的精準選擇和對相應的風險精準管理,才使得中央空調節能改造的合同能源管理真正的走出實質效果來。管理者需從技術適配性、投資結構、收益分配三方面綜合評估:公共機構宜采用效益分享型以降低財政壓力,商業建筑可通過投資比例劃分平衡風險,而老舊系統改造需優先解決“定流量”運行等低效問題。只有明確的驗收標準和長期的質保條款才能真正地保障項目的可持續性。伴隨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傳統的“節能改造”已逐步由“智慧的運維”所取代,為管理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能源管理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