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將“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機制不斷地“激活”,使得中央空調的節能控制系統真正的“智能”了起來,它能根據空調的實際運行狀態對其進行動態的調節,真正的避免了空調的無謂的能源浪費。其工作原理可從以下兩方面拆解:
系統通過部署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室內環境數據(如溫度、濕度、人員密度、CO?濃度),并結合室外天氣、光照強度等外部參數,形成多維度的的環境畫像。隨后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PID控制)會根據預設的目標值(如22-26℃的舒適溫度區間),動態調整壓縮機的啟停頻率、風機轉速、閥門開度等執行指令,實現“按需供冷/供熱”。例如,當檢測到室內人數減少時,系統會自動降低制冷功率;夜間無人時段則切換為“低功耗待機模式”,從源頭減少能耗。
系統的穩定運行依賴于四大技術基石:
精準感知:高精度傳感器確保環境數據采集的實時性與準確性(誤差≤0.5℃);
智能算法: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分析歷史能耗數據,預測未來2-4小時的負荷變化,提前調整設備參數;
物聯網通信:支持與樓宇自控系統、能源管理平臺聯動,實現跨區域設備的集中管控;
數據驅動:自動存儲并分析能耗曲線、故障日志,為優化策略提供依據(如發現某時段制冷效率下降,可針對性排查設備老化問題)。
中央空調節能控制系統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對不同場景需求的精準適配上。以下是三大常見應用場景:
寫字樓早高峰時段人員的密集,系統會根據OA系統同步的打卡數據,提前提升空調的制冷量;午休至下午3點人員稀少時,自動的降低1-2℃并切換“節能模式”;下班后關閉非辦公區設備,僅保留走廊基礎通風。某大型企業的實測數據顯示,引入該系統之后,辦公區空調能耗降低22%,年節省電費超百萬元。
商場的客流量具有“潮汐式”特征(像在周末的下午至晚上人流激增),系統通過紅外傳感器去識別顧客密度,動態去調整每個區域溫度——熱區(兒童區)維持24℃,冷區(珠寶區)維持23℃,同時結合空調的出風口角度優化,避免造成“冷熱不均”的情況導致的額外能耗。某大型商場的實踐表明,系統在運行后,夏季空調能耗下降18%,顧客因“溫度不適”的投訴減少40%。
在醫院的病房以及手術室對溫濕度的要求極高(如手術室需保持22±1℃、50±5%RH),系統會結合電子病歷系統的時間節點(如手術安排、探視時段),精準控制空調運行。例如在手術前30分鐘啟動高精度制冷模式,術后1小時逐步降低功率,同時監測CO?濃度,避免因人員聚集導致的空氣渾濁。某三甲醫院的案例顯示,系統應用后,醫療區域能耗降低15%,感染率因環境控制不當引發的糾紛減少30%。
在中央空調節能控制系統普及前,行業普遍面臨三大痛點:
傳統系統依賴運維人員憑感覺調節溫度,常出現“過度制冷/制熱”現象(如夜間無人時仍維持22℃),據統計,此類操作可導致能耗增加10%-15%。
設備故障(如壓縮機老化、傳感器失效)難以及時察覺,往往演變為高能耗或停機事故,維修成本增加30%以上。
不同區域的空調機組、新風系統各自為戰,無法根據整體負荷動態分配資源,造成“大馬拉小車”式的能源浪費。
采用將“自動化的”“智能化的”兩大優勢合而為一手段,中央空調的節能控制系統不僅能像一名專職的“私人管家”般精準地對我們的需求作出響應,而且還能通過對實時的數據的預警提前對其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作出相應的規避等,甚至還能將與其同一的其他的建筑系統(如照明、安防等)都聯動起來,實現了整棟建筑的“能源的協同的優化”。
通過對比實地的效果可見,采用該系統的建筑不僅能年均的空調能耗可降低15%-25%,同時室內的環境穩定性也能提升30%以上,既順利地實現了“雙碳”目標下的節能的要求,也為用戶節省了實實在在的運營的成本。隨著技術進步,未來的中央空調節能控制系統還將深度融合AI與可再生能源(如光伏供電),為建筑節能提供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