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下,建筑節能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建筑能耗“大戶”的空調系統,如何高效管理、降低能耗?萬林科技的空調集中管理控制系統給出了答案——通過智能化技術整合,讓空調從“被動運行”轉向“主動節能”,實現節能目標的同時提升舒適度。以下是其五大核心優勢,用通俗語言拆解其“聰明之處”。
傳統空調系統像“各自為戰的士兵”,缺乏全局感知;而智能化空調集中管理系統,相當于給整棟建筑的空調裝了“大腦”。
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實時采集每個空調終端的溫度、濕度、能耗等數據,上傳至中央控制平臺。管理人員只需在手機或電腦端就能“一屏掌控”所有空調狀態——哪個房間溫度偏高?哪臺機組能耗異常?哪里需要提前調溫?這些問題都能快速定位。
這種“集中管控+分散執行”的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逐個調試”的低效方式,讓空調系統從“被動響應”升級為“主動感知”,為后續節能優化打下基礎。
過去開空調,我們習慣“憑感覺”調溫度、開/關機;但系統,能讓空調“自己動腦”調參數。
通過對室內的冷量需求、外部的天氣、各類空調設備的能效等多種多樣的數據的綜合調配,系統內置的“智能調度算法”就能自動地對空調的運行模式做出最合理的調配,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空調的能效,又能最大的滿足空調的運行需求。比如:夏天正午室外高溫時,系統會優先降低非關鍵區域溫度,保障會議室等核心區域舒適;夜間低負荷時,自動調高冷凍水溫度,減少能耗。
更貼心的是,系統還能根據歷史數據和天氣預報“預判”需求。通過對預報的及時把握,如提前一天就看到明天要降溫的預報,就可以根據此對夜間的空調的運行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既能避免了“白天熱得開,晚上冷得關”的反復開關,從而進一步的降低了能耗。
空調壞了才修,是傳統管理的痛點——往往小故障拖成大問題,停機維修還影響使用。萬林科技的系統,讓故障“跑”在維修前。
隨時隨地都能通過手機的短信、APP等即時接收到空調的運行狀態的異常“苗頭”如電流異常、溫度波動等的預警信息,及時的對其進行處理。借助手機的實時監控系統,管理人員無需再一一地在場地上找問題了,只需打開手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個設備的具體的故障位置和可能的原因,從而大大提高了對設備的預先的安排的維護工作的效率。
基于對某商業樓宇的應用案例的實踐證明,系統的上線后不僅能有效的保障了樓宇的使用體驗,而且也大幅的降低了人工的巡檢成本,對空調的突發故障率也能將近的降低60%,同時也能將平均的維修時間縮短70%。
“為什么這臺空調耗電高?”過去找答案靠經驗,現在萬林科技的系統用數據說話。
系統通過物聯網云平臺收集大量運行數據(溫度、濕度、能耗、設備壽命等),并建立“能耗模型”。憑借對管理人員的直觀呈現,如不同區域的空調能耗的差異、高峰時段的能耗所占的比例、哪些設備的電力消耗最為之大等的數據的把關,我們就能對“節能的突破口”做出準確的把握。
比如某酒店應用后,通過分析發現客房空調在入住率低于50%時能耗仍很高,于是調整策略:低入住時自動降低溫度設定值,同時關閉非必要風機,單月節省電費超15%。
萬林科技的系統不僅是“工具”,更是“節能管家”——它能幫企業看到節能效果,激勵持續優化。
憑借系統的“節能評估報告”功能,我們不僅能實時地看到自己相對于行業的基準值就能體現出當前的能耗水平比之低多少,而且還能對比每月的電費的節省了多少、相當于就減少了多少的碳的排放。借助這些直觀的數據,原本抽象的節能不再是空的口號,而變成了切實可感的“真金白銀”般的經濟效益。
某醫院應用后,通過對比系統上線前后的能耗數據,3個月節省電費8萬元,碳排放減少約15噸。這種“看得見的成果”,讓企業更有動力持續優化空調管理,形成“節能-省錢-更節能”的良性循環。
依托于萬林科技的空調的集控系統的智能化的應用,終于為空調的節能打破了“老大難”之門。采用從“集中管控”的被動的“被動維修”向“自動的優化”和從“被動的維修”向“主動的預防”地推動空調的“智能”大步邁進手段,更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空調的“節能”更有“實在”的感覺。借助對其的深度應用,不僅能為企業的管理系統的全面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將成為企業降本增效、踐行“雙碳”目標的“利器”。在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背景下,萬林科技的空調管理也將從“更智能”邁向“更智能更綠色”,對建筑的節能也將注入更大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