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20萬平方米的超大商業綜合體的面貌登上城市的商業地標,其內涵了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寫字樓等多業態的精致的商業體驗,日均可達5萬余人次的日均客流,在周末及節假日更可達8萬人次的“人山人海”的商業地標。傳統分散式空調管理面臨三大核心難題:
空間復雜度高:不同樓層業態差異顯著(如零售區需恒溫恒濕,餐飲區需強排風,影院區需快速降溫),傳統系統難以實現精準分區調控。
客流量波動劇烈:工作日與節假日、白天與夜間客流量差異超3倍,空調負荷需求動態變化,人工調整滯后性強。
能耗與舒適度矛盾:過渡季節(如春秋季)空調系統頻繁啟停,導致能耗激增且室內溫度波動大,顧客投訴率居高不下。
系統部署2800余個溫濕度傳感器、CO?濃度監測點及客流計數器,實時采集以下數據:
環境參數:室內外溫濕度、空氣質量、光照強度;
運營數據:各店鋪營業時間、客流量分布、電梯使用頻次;
設備狀態:空調機組運行功率、冷凍水流量、風機轉速。
基于AI算法構建“空間-時間-需求”三維模型,實現:
分時段策略:
工作日:寫字樓區域按8:00-18:00自動啟停,零售區按10:00-22:00分時段調節溫度(上午26℃→下午24℃→晚間22℃);
節假日:餐飲區提前1小時預冷,影院散場后30分鐘內切換至低能耗模式。
分區域策略:
高客流區(如中庭、美食街):通過旋流風口實現“上送下回”,避免冷風直吹;
低客流區(如辦公區):采用VRV系統獨立控制,按需啟停。
應急調控:
突發客流激增(如促銷活動):自動啟動備用機組,優先保障餐飲區排風需求;
設備故障:10秒內切換至備用回路,同步推送維修工單至運維人員。
能耗降低:系統實施后,空調季(5-10月)總能耗下降32%,年節電量達450萬kWh,相當于減少碳排放2700噸。
能效優化:
冷凍水系統供回水溫差從2℃提升至4.5℃,制冷機COP(能效比)提高18%;
過渡季節通過新風系統自然冷卻,減少機組運行時間40%。
溫度波動控制:室內溫度標準差從±2.5℃降至±0.8℃,顧客投訴率下降72%;
空氣質量改善:CO?濃度穩定在800ppm以下(國標限值1000ppm),顧客停留時間延長15%。
故障響應:設備故障預警準確率達95%,平均修復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1.5小時;
人力成本:運維人員減少30%,通過移動端APP即可遠程監控所有設備。
數據驅動決策:需建立“感知-分析-執行”閉環,避免依賴人工經驗;
柔性調控能力:系統應具備“分時分區分權”策略,適應多業態動態需求;
用戶參與機制:通過顧客反饋優化算法(如調整送風角度),提升系統適應性。
依托于對該案例的深入挖掘不難發現,空調智能化、精細管控不僅能有效地解決大型商業綜合體中常見的空間復雜性、能耗與舒適度的平衡這一核心痛點,而且也為我們在此基礎上推動了空調低碳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可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