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雙碳”目標的驅動下,商業園區作為城市能源消耗的“重頭之一”其自身的節能改造已成為實現城市的綠色轉型關鍵的突破口。中央空調系統作為園區能耗占比超50%的“用電大戶”,傳統運行模式普遍存在設備老化能效低、控制粗放浪費大、運維被動成本高等痛點。通過智慧能源管理技術對中央空調系統進行系統性改造,不僅能顯著降低運營成本,更能提升園區能源利用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采用對商業園區的智慧能源管理的全方位把握手段,結合中央空調節能改造的實踐路徑為各級管理者提供了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商業園區智慧能源管理依托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體系。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的深度融合,具體表現為:
全要素數據采集: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傳感器和邊緣的計算設備,既能實時地監測空調的主機、水泵、冷卻塔等一系列關鍵設備的運行參數,又能將環境的動態溫濕度、人員密度等動態負荷數據等都納入系統調控中去,從而實現了空調全要素的數據采集。
智能分析與優化:基于大數據模型對歷史數據進行聚類的分析,建立能源供需平衡預測模型,動態的調整設備的運行策略。如通過負荷預測算法提前預判辦公樓用電高峰,優化空調啟停時序。
可視化管控平臺:集成能源監控、設備管理、告警推送等功能模塊,支持多層級能效評價與遠程運維。管理者可通過移動端實時查看設備狀態、能耗趨勢及節能收益報表。
變流量智能控制:采用變頻技術調節冷凍泵、冷卻泵流量,使水系統輸出與末端負荷動態匹配。某高速公路運營公司通過改造地源熱泵機組,實現壓縮機停機時同步停運冷卻泵與冷卻塔,年節電率達20%-30%。
水力平衡動態調節:通過專利技術消除管網非正常阻力,降低水泵揚程需求。某園區改造后,空調水泵節電空間達40%-65%,同時提升冷卻塔散熱效率。
分時分區溫控:結合人員活動規律與建筑熱工特性,劃分不同溫控區域。例如,辦公區夜間采用低溫差運行模式,減少無效制冷損耗。
老舊設備汰換:對能效比低于3.0的冷水機組,采用磁懸浮變頻離心機組替代,提升COP值15%以上。某醫院改造后,年節約標煤超1000噸。
智能運維系統:集成AI診斷模型,實時監測壓縮機振動、油溫等參數,提前預警故障。某園區通過預測性維護,設備維修效率提升15%,停機時間減少30%。
清潔能源耦合:在冷卻塔頂部安裝光伏板,為水泵供電;利用熱回收技術將冷凝熱轉化為生活熱水,實現能源梯級利用。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由節能服務公司投資改造,通過節能效益分享降低園區資金壓力。某醫院采用EMC模式后,年節約電費超百萬元。
碳足跡溯源管理:建立能耗-碳排放關聯模型,精準核算空調系統碳減排量。某園區改造后,年減排二氧化碳超3000噸,助力碳交易市場參與。
員工行為引導:通過能耗數據可視化平臺,開展節能競賽與培訓,培養全員節能意識。某企業通過行為干預,空調用能降低8%-12%。
采用對商業園區的中央空調節能改造不僅能實現技術,自身能效的提升手段,更能通過相關的管理優化和相關的員工行為引導,實現“技術-管理-行為”的三重協同的效益最大化。從技術層面看,變流量控制、設備升級與清潔能源耦合形成立體化節能體系;從管理層面看,以EMC模式與碳足跡溯源機制破解資金與核算難題;從行為層面看,數據驅動與員工參與構建長效節能文化。